<ruby id="v59z3"><i id="v59z3"></i></ruby>
<span id="v59z3"><i id="v59z3"><ruby id="v59z3"></ruby></i></span>
<ruby id="v59z3"></ruby>
<strike id="v59z3"><dl id="v59z3"></dl></strike>
<strike id="v59z3"></strike>
<th id="v59z3"><video id="v59z3"></video></th> <strike id="v59z3"><dl id="v59z3"></dl></strike>
<strike id="v59z3"></strike>
<span id="v59z3"></span>
<strike id="v59z3"></strike>
<strike id="v59z3"><i id="v59z3"><del id="v59z3"></del></i></strike>
<span id="v59z3"></span>
?
?
?

公司新聞

電話:0518-85802767
傳真:0518-85407006
地址:連云港市海州區朝陽東路32-6號東盛陽光大廈A座17樓

您現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 公司新聞 >

    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。十年后,曾經滿目瘡痍的地震災區如今面貌一新,煥發勃勃生機。十年來,經過科學救災、科學重建、科學發展,汶川地震災區的城鄉面貌、民生事業、基礎設施、產業發展、生態環境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,書寫了災后重建、發展振興的奇跡。

        今年2月12日,習近平總書記曾專程來到汶川縣映秀鎮,看望慰問災區群眾,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花籃。習近平強調,災后恢復重建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,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,要在推動產業發展、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發力,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。

      地震發生后,曾有國外媒體憂心斷言,“汶川地震災后重建,是一個世界性難題。”然而,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5月5日發布消息說,該所組織啟動的“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”工作已基本完成,其中,在災區城鎮重建方面,科研人員通過對房屋倒塌重災區什邡、綿竹和安縣(現為安州區)進行建筑區現狀提取和變化分析,認為災區重建和規范化的城鎮建設、現代化的公共設施建設成效顯著。

      回顧災區十年重建發展之路,正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,為災后重建發展和災區干部群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證、強大組織保障、堅實物質支撐和不竭精神動力。

      震后第一時刻,黨中央作出指示,強調搶救人民生命是當務之急,盡力安排好災區人民群眾生活??拐鹁葹目傊笓]部火速成立,一場匯集各方力量的生命大救援迅速展開。災后重建工作從一開始就非常注重整體謀劃、科學統籌,堅持以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。根據黨中央統一部署,國務院出臺了重建條例,印發了重建總體規劃,明確了重建的指導思想、基本原則、重建目標、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,有關部門和地方也據此編制了重建規劃。從迅速出臺恢復重建指導意見到迅速調整預算、迅速進行立法,災后恢復重建始終沿著科學和法治的軌道推進。

     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災后重建發展的制度優勢。災難當前,黨中央、國務院在立即動員一切力量搶救生命、安置受災群眾的同時,果斷作出“建立對口支援機制,舉全國之力,加快恢復重建”的重大決策,頒布《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》,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的總動員。一年后,災后恢復重建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;兩年后,“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”目標如期實現;10年后,災區面貌煥然一新,實現跨越發展。

      十年眾志成城,回應世界難題。汶川災區在8級強震的廢墟上站起來,中國通過對“世界性難題”的破解,為人類應對巨災提供了中國方案、貢獻了中國智慧。

      四川省統計局5月7日發布了汶川地震重災區十年經濟發展報告。報告顯示,地震十年后,災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。2017年,四川區劃內的39個國定重災縣地區生產總值(GDP)、人均GDP和居民收入均大約是2008年的3倍。

      經濟總量不斷躍升的同時,災區也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恢復建設和產業發展。報告顯示,2009~2017年39個重災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.5萬億元。其中,2017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423.8億元,是2008年(1225.2億元)的4.4倍,年均增長17.9%。災后恢復重建期間的2009年和2010年,10個極重災縣當年投資總額均超過千億元,其中2009年完成1145.6億元,比2008年增長3.4倍。

      報告還指出,十年來,災區深入實施“兩化”互動、城鄉統籌發展戰略,優化城鎮布局,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,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,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煥然一新。

      其中,城鎮化建設進程加快。以地震重災區6個市(州)所轄的95個城鎮為重點實施“百鎮建設行動”,提供省級財政支持、單列用地指標和工作人員編制等方面保障,優化試點城鎮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。災區一批重點中心鎮已建設成為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、工業、商貿小城鎮,并成功申報全國重點鎮。

      同時,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。大力實施災區交通發展振興規劃,完善路網布局,紅原機場建成通航,成蘭鐵路、汶馬高速加快推進,立體交通網絡加速成形。都江堰市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功能提檔升級,“三繞”都江堰段開工建設,快鐵離堆支線、環山旅游公路、成灌高速崇義立交等建成投運,市區智能交通主體工程逐步完善;安州區2017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9億元,完成農村天然氣管網鋪設290公里,新建村組道路158公里,獲評全省首批“四好農村路”示范縣。災區水利、農田、輸電等各項基礎設施與災前相比大幅提升,為經濟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  三年基本恢復,五年發展振興,十年全面小康,這是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災后恢復重建發展的總體目標。實踐證明,前三年的災后恢復重建是“短期重建”,后續的發展振興為“長期重建”,長短結合、建治并舉鑄造了汶川奇跡,成就了中國奇跡。

     

     
久久精品久久精品国产大片